2021年公共電視迷你劇集《大債時代》於1月開播,這是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後,公視與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服創所)第二次攜手合作,再次透過大數據分析開發劇本。參與合作的資策會服創所徐毓良副主任指出:「有別於2016年《與惡》合作案,以探索及理解雙方需求為主,基於雙方的默契,這次《大債時代》的劇本開發,更著重在根據劇組(用力拍電影有限公司)的目標,除了從資料面進行擴張,也透過文字探勘、分群、關聯演算法等多種方式分析現象,再翻譯成大家都能理解的語言。」
以資料面的擴張來看,主軸圍繞著「債」這個字往外擴散,徐毓良補充:「基本上社群上所有『債』的相關資料幾乎全涵蓋了,舉凡一般人會欠什麼債、欠債的人最怕是什麼、甚至像感情債這類抽象元素,都在資料庫中。」從社群討論中蒐集各種債務類型、專業術語、相關人物、熱門貼文及案例,將之結構化並建立關聯性,並發掘出可應用於劇本的元素。
《與惡》和《大債時代》,都是屬於寫實類戲劇,「共感度」顯得格外重要,以《大債時代》中「年輕人」這個關鍵字為例,大量蒐集社群媒體各種調查數據,並建立龐大的資料庫後,盡可能從更多面向,如工作、居住、婚育、生活、價值觀,透過不同分類角度呈現年輕世代面對世界的態度,讓戲劇可以更貼近生活以產生共鳴。
《大債時代》劇組後期也參考大數據資料,改了不少人物原先的設定,起初女主角周詠晴的職業設定並非現在的債務催收員,兼職的工作是家教,年齡層的設定更低。然而在數據蒐集及分析後,發現與「債」這個關鍵字連結度較高、壓力較大的族群年齡較高,也找到債務催收員這條線索,讓劇組配合本身的實際田調後,做出了年紀與職業的調整;另外女主角的兼職工作假日食物外送員,也是劇組和資策會團隊討論後續衍生的靈感。最後產生有房貸壓力,平日在銀行催收、假日在兼職食物外送的設定,更貼近這個世代的生活脈絡。

圖說 : 資策會以大數據分析協助大債時代劇組找到適合女主角兼職工作(劇照授權:公共電視)
「其實,原本編劇還設定了一條『吸毒』的支線。」徐毓良透露,但在分析數百份法院判決書,及政府調查數據中各年齡層吸毒人數與趨勢,再與大數據交叉分析後,發現劇本所設定的20至30歲年齡層並非施用毒品的主要年齡層,故最後劇組將此支線完全排除了。「把這些分散的元素、職業串接起來,篩選取捨後再融合其他角色和故事,這就是編劇們厲害的地方。」
過去編劇要解析角色,最常見的就是以田野調查的方式,拿著錄音筆找上合適的個案訪問,如果是專業人士像是醫生,因牽涉到專業可能很有效率;但若是年輕人價值觀,就有可能遇到極端的誤差值,因為每個年輕人的生活型態其實都差很多。「而劇組的製作人、導演甚至是我本人的年紀,大多都和劇中角色有落差。」徐毓良笑道:「也因此展現出了大數據分析的重要價值。」
從編劇的視角,觀察到年輕人背債的現象,卻無從判定他們的觀點是否正確,透過資策會團隊以大數據輔助,從社群媒體、乃至公開資料等管道,挖出背債、負債、學貸等人群輪廓,觀察他們的生活情境及遇到的困擾。「像這類廣泛、大規模的數據蒐集,並藉由分群分類分析出不同的人物和現象,相對地更客觀。」
大數據就是希望可以協助劇組:一、掌握大環境氛圍及年輕人對債務的態度;二、找出適合特定的角色設定,更貼近現實;三、找到線索,讓劇組判斷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提供去蕪存菁的參考;因此《大債時代》最後的故事線收得很乾淨、圍繞在「債務」兩字,故事中出現的人物真實得像是閱聽人生活中親戚朋友的面貌,展現出寫實劇一直強調的「共感」。

圖說 : 資策會服創所協助大債時代共創劇本(劇照授權 : 公共電視)
徐毓良認為,一齣戲是否吸睛,編劇、導演、剪接的功力各占30%,最後10%就取決於行銷或其他元素。即便公視和資策會過往有十足的合作默契,但面對不同的主軸,編劇的角色仍舉足輕重,「資策會只是輔助的角色,沒有介入編劇的工作領域,更不會告訴編劇該怎麼做,我們能蒐集較多的現象,當萃取後的元素交互呈現時,可提供編劇作環境背景及角色的調配方向,讓劇本看起來更有趣也更飽滿。」
自從《與惡》的成功案例後,收到許多合作邀請,「相較於純技術的支援,我們的工作重點是服務」徐毓良如是說,在面對每個單位不同的需求時,必須提供不同的解譯,這種磨合、雙方互相學習的過程,都是在熟悉彼此的產業領域,「只要有足夠的資料量,即便第一次的在討論的時候有分歧,第二次基本上就能補齊落差。」說穿了,資策會大數據團隊就像是在廚師旁邊幫忙備料的小弟,當團隊把菜(素材)都洗、切好後,廚師(編劇)會決定要抓哪幾樣去炒出一盤好料理(劇本),藉由技術支援創造多贏的局面。
(*本文同步刊登於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