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穿戴產品為具有感測連網功能,能長時間自動感測、蒐集、顯示或傳送資訊,並且具備網際網路的資料傳輸能力,同時方便使用者長時間穿著或配戴而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目前智慧穿戴產品包括智慧眼鏡、智慧手環、智慧手錶、智慧服飾、智慧戒指、智慧鞋襪、與智慧皮帶等,未來將擴及更多的人體服飾或配件,將其數位化及聯網化。

圖1:智慧穿戴產品可自動感測、蒐集、顯示或傳送資訊
圖片來源:資策會企劃處整理,2017年3月
智慧穿戴式裝置市場趨勢
2016年起,由於ICT業者面臨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趨緩,皆積極於物聯網產業尋找新藍海。其中智慧穿戴式裝置因具有解放雙手及隨時量測之優勢,並隨著Apple與各大廠爭相投入,整體產業邁入成長期。
智慧穿戴式裝置為可以穿戴在人身上的微型輕便化裝置,具有「解放雙手」及「隨時量測」之優勢。
觀察全球智慧穿戴式裝置市場近年變化,預估2017年全球市場銷售量將達128.4百萬台,相較2016年預估成長29%,主要的成長驅動因素為:更多廠商加入、市場關注度與接受度提升、產品使用情境逐漸明朗(如運動、通話、支付、精品定位)。2021年的全球整體市場銷售量預估將達263.7百萬台,年複合成長率為21.5%

圖2、全球智慧穿戴式裝置市場銷售量與成長率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2016年9月
目前智慧穿戴式裝置市場中,因智慧手錶與手環的價值主張較為明確,且大眾市場認知及接受度也較高,故智慧手錶與手環占整體穿戴市場銷售的最大宗。從下圖的產品類型市場銷售比重可看出,2015年智慧手錶與手環占整體市場銷售逾九成,預估2016至2021年仍將持續占據九成左右的市占率。其中智慧手環與智慧手錶在2017年比例相當,但2018年後,智慧手錶比重將逐年成長,預計至2021年智慧手錶將為智慧手環的2.5倍。

圖3、全球智慧穿戴式裝置產品類型市場銷售比重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2016年9月
即便在其他類別的穿戴產品只占整體市場一成左右,但是其中二類產品如智慧眼鏡與智慧衣,預期能在企業、醫療、運動等專業領域有不錯的發展。如2016年7月,台灣的彰化秀傳醫院和勤益科技大學所共同研發出全球第1付專用於手術中的智慧眼鏡,不僅提升醫師手術精準度與效率,相對地也縮短手術時間。

圖4、彰化秀傳醫院和勤益科技大學,成功研發智慧型醫療眼鏡,先進技術獲選Discovery頻道「台灣無比精采:醫療精英」特別報導。
圖片來源:聯合影音網https://video.udn.com/news/527830 (攝影簡慧珍),2016年7月
目前,占據智慧手錶與手環市場的業者,仍以智慧型手機、新創業者與其他ICT大廠為主;然近年運動品牌以及傳統鐘錶大廠也紛紛進軍腕帶式裝置市場,使目前市場呈現百家爭鳴時代。各領域業者在腕帶式裝置市場發展策略,主要可歸類為以下五種:
1. 手機廠商:將穿戴式產品綁定自家手機,以做互補效應。
2. 新創公司:專注發展單一穿戴裝置,並逐漸擴增產品組合。
3. 其他ICT業者:善用原發展領域優勢,做產品差異化布局。
4. 傳統鐘錶:開始進軍智慧手錶市場,以防範忠誠客戶流失。
5. 運動品牌:智慧手環為必備產品布局,並強調運動時尚。

圖5、各領域業者在腕帶式裝置市場發展策略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2016年8月
- 智慧手錶與手環市場呈現寡占,產品朝多元應用與精品化發展
即便各領域業者在近年陸續進軍腕帶式裝置市場,然市場仍被少數廠商所占據。根據2015年市場銷售表現,智慧手錶市場以Apple為主,智慧手環則是Fitbit與小米,而Garmin則是在兩大市場皆佔據前三名。
觀察主要廠商與產品發展趨勢,發現智慧手錶的發展,不僅包含生理資訊、運動狀態監測紀錄或接收訊息等功能,亦開始導入獨立通訊與行動支付,並注重產品的外型設計與材質,如同傳統鐘錶精品。
智慧手環則主要針對運動與健康管理,並特別著重感測功能發展,其中高階手環所提供之功能和規格與智慧手錶漸趨重疊,部分搭載觸控螢幕,並擁有手機訊息瀏覽、回覆、音樂控制、行動支付、語音助理,甚至提供可拆式手環螢幕,當藍牙耳機通話用。

圖6、智慧手環針對運動與健康管理,著重感測功能發展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2016年8月
- 腕帶式裝置+健保大數據,建立智慧醫療群體模組作整套解決方案
因智慧手錶與手環相對進入門檻低,目前已有不少台廠進入市場,然除了少數跟悠遊卡合作的亮點廠商外,其餘產品大都無差異化特色。
現今市場發展,自家穿戴式裝置要被消費者認同,就必須提供對使用者有益且與眾不同的價值。如Apple Watch代表「時尚與品味」,定位為高階智慧手錶,並間接侵蝕傳統名牌鐘錶市場;而Fitbit有明確的價值主張「健身與減肥」,產品組合完整且善用線上運動社群鞏固忠誠客戶;小米則是以「超低價與簡單特色」,攻下中國大陸市場。

圖7穿戴式裝置重點廠牌與特色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2016年8月
智慧穿戴結合物聯網於健康照護產品之創新應用
高齡化社會及保健養生的趨勢下,健康照護產品為資通訊廠商相當重視的應用領域,主要看好未來潛在的銀髮族與保健族消費商機。以下針對健康照護產品的應用情境,蒐集6個「智慧穿戴」結合物聯網(IoT)之產品案例,剖析各案例之創新應用。
個案一:Tempo智慧手環
CarePredict公司以「行為預防」為主軸打造出Tempo 智慧手環,手環不僅能顯示使用者生理數據,更能透過資料長時間的蒐集與整合,建構出每位年長者的行為模式,如何時起床、刷牙次數與睡眠時間等。利用觀察年長者行為模式的改變,推敲其是否有身體不適或情緒不佳的情況發生,並於異常狀況發生時通知年長者的親友或照護者,藉由他們的關心與探詢,在徵兆轉變為健康問題前先做預防與治療。

圖8、Tempo智慧手環
資料來源:CarePredict,資策會MIC整理,2016年1月
個案二:Lively活動感測器
來自舊金山的Lively公司推出了一套由多種電子感測器組成的智慧穿戴裝置,以感測器取代監視器,並透過作息的物理數據蒐集與行為分析,為年長者打造出更安全及自在的照護環境。
一套Lively產品內含Safety Watch、Lively Hub與4個Lively Activity Sensor。分為黑白兩色的Safety Watch為搭載感測器的智慧手錶,包含行走步數統計、用藥提醒功能、跌倒偵測與緊急求援按鈕;蛋型的Lively Hub相當於資料蒐集與傳送器,接受感測器的訊息並發送至雲端。而Lively Activity Senor則為結合移動技術的被動式感測器,可加裝於冰箱、抽屜、藥盒或是掛在鑰匙上來紀錄年長者的使用習慣,如每天的冰箱開關次數、用藥次數等。除了此套設備外,Lively公司亦提供Lively App結合雲端平台搭配使用。

圖9、Lively活動感測器設備
資料來源:Lively,資策會MIC整理,2016年1月
個案三:Darma智慧座墊
針對現代人因久坐所引起的身體不適與健康問題,Darma創始人胡峻浩將其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期間所研發的光纖感測器嵌入於座墊中,藉此蒐集使用者的生理數據,如坐姿(前傾、後仰、久坐)、呼吸與心跳頻率等,除分析使用者的健康狀態,並搭配App提供姿勢教練服務,實現創辦人希望Darma智慧座墊促進每位使用者天天都坐得很健康的願景。

圖10、Darma智慧座墊
資料來源:Darma,資策會MIC整理,2016年1月
個案四:Leaf智慧健康戒
Bellabeat公司著眼於女性智慧穿戴市場,推出專為女性設計的Leaf健康戒指,透過內建的感測器來蒐集與分析女性的生理數據,協助使用者瞭解身體的狀態,並按照Leaf App的專業建議,將身體調整到最適的狀態。
Leaf內含動作感測器、智慧鬧鐘、無線傳輸器、記憶體與可持續供電6個月的鈕扣電池。在外觀的設計上,Bellabeat公司以美國原木搭配不銹鋼打造出樹葉型的飾品外型,整體重量僅約18公克,可以讓使用者以胸針形式別在衣服上,或是繫上皮繩與銀鍊作為手鍊和項鍊的墜子。

圖11、Leaf智慧健康戒
資料來源:Bellabeat,資策會MIC整理,2016年1月
個案五:Smart B-Trainer智慧健身耳機
Smart B-Trainer是SONY公司專門為跑者設計的智慧健身穿戴耳機,結合音樂播放與運動追蹤功能,不僅能透過語音引導跑者達成運動目標,更能隨著使用者心率變化,切換節奏不同的音樂提示跑者調整速度;此外,每次訓練完成後,Smart B-Trainer會將跑步數據傳送至專用應用程式-Smart B-Trainer for Running,自動建立使用者的運動記錄與分析圖表。

圖12、Smart B-Trainer智慧健身耳機
資料來源:SONY,資策會MIC整理,2016年1月
個案六:Indoo.rs視障者室內導航方案
Indoo.rs公司的室內導航方案利用Beacon、藍芽技術與行動裝置,接收並傳遞建築物內的訊息給用戶。以美國舊金山盲人機場iBeacon導航服務為例,Indoo.rs於機場內架設約300個瓶蓋大小的Beacon,每個安裝成本約20美元,而Beacon的內建電池足以持續供應4年的電力;這些Beacon藉由低功率藍芽技術將登機口、服務台與充電器位置等訊息傳遞至用戶之行動裝置,透過Apple專門為殘障人士開發的OS X的VoiceOver技術,將相關訊息即時語音播放給視障用戶,目前此技術僅支援iOS系統,未來將可能擴展到Android系統。

圖13、Indoo.rs視障者室內導航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Indoor.rs公司,資策會MIC整理,2016年1月
- 智慧穿戴結合IoT於健康照護產品發展,以「遠距照護型」產品實用性較佳
綜合6種智慧穿戴結合IoT於健康照護產品之創新應用案例分析,可得知未來的智慧穿戴產品應用類型大致可分成三種:
「遠距照護型」產品:智慧手環、活動感測器等。
「近身指導型」產品:智慧健身耳機、視障者室內導航方案等。
「健康促進型」產品:智慧座墊、智慧健康戒等。

圖14、未來的智慧穿戴產品應用類型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2016年1月
茲整理6種智慧穿戴產品之目標客戶、售價吸引力及產品實用性如下表,可得知「遠距照護型」產品,如智慧手環、活動感測器之產品實用性較為看好,方便年長者的親友或照護者遠距掌握家中長輩的活動記錄與生理狀態,遇有緊急狀況可以提早做出危機處理或適時給予關懷。
由於現代化社會朝向高齡化發展,子女生活較為忙碌,年長者獨居情況較多,透過智慧穿戴科技可有效解決年長者的長期被照護需求;同時,現代人較注重健康,透過智慧穿戴科技可即時提醒使用者身體姿勢的修正、女性生理期的提醒、運動者的速度調配與成績分析等;另外,智慧穿戴科技亦可提供視障者室內導航服務需求。從上述新創產品的應用服務多元,建議新創公司在智慧穿戴產品開發上可依自身專業領域,朝「遠距照護型」產品、「近身指導型」產品、及「健康促進型」產品等方向發展。在產品設計上,提供易用、直覺的操作介面,兼顧私密性與關懷式的情感需求,形塑產品差異化,以提升智慧穿戴在健康照護產品的附加價值與市場接受度
資策會發展智慧穿戴相關技術與應用
- 資策會「視覺化導覽解決方案」獲美國2016 R&D 100 Awards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資策會智通所團隊研發「視覺化導覽解決方案」,獲美國2016 R&D 100 Awards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肯定。此導覽功能之解決方案係透過專利「紅外線隱形編碼」與「定位定向」技術,透過人眼不可見的紅外線標記進行定位,由於不會影響使用者視覺、也不受限展場環境光源影響,更可依據使用者觀賞的角度,提供不同的解說資訊。
目前此解決方案不但已成功運用在2015故宮博物院「郎世寧新媒體藝術展」,並讓該展於2016年初榮獲「美國第49屆休士頓影展」新媒體互動成人專業類-白金牌獎、以及美國博物館協會(AAM)繆斯獎(Muse Awards)詮釋性互動裝置類-銀獎。未來,資策會也將積極整合跨界能量、攜手業者創造全新的商業模式,盼能透過此項解決方案帶動文創產業發展嶄新面貌。
「視覺化導覽解決方案」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AJIgZY9aLw

圖15:資策會智通所研發「視覺化導覽解決方案」整合智慧眼鏡打造虛擬專屬導覽員,2016年11月4日勇奪美國2016 R&D 100 Awards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殊榮,由資策會智通所林敬文組長代表上台受獎。
資策會智通所開發VR 4D體感互動技術, 此技術主要以「動作辨識」為核心,利用「智慧動作分析雲端平台」、九軸動作感測器最佳化的調整,及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等人工智慧技術,於雲端進行動作辨識模型訓練與生成之關鍵技術。簡單來說,當結合智慧手環、智慧手錶、智慧鞋、智慧戒指…等各項智慧穿戴式裝置產品,內建特定動作模型時,便能夠知道使用者當下的特定行為動作,並依照不同的應用情境,回饋相對應的指令。可輕鬆打破空間限制,讓玩家以智慧手環取代手持式握把,做出畫圓、閃電、揮手攻擊等動作,便能直接在遊戲中召喚攻擊魔法。不僅能應用在PC版遊戲中,還可應用於Android手機版行動遊戲,讓VR 4D體感遊戲隨身帶著走,是無限擴張VR應用想像空間。

圖16: 資策會智通所研發的VR 4D體感互動技術,讓玩家透過智慧手環做出畫圓、閃電、揮手攻擊等動作,擴展了VR應用的想像空間。
因應物聯網新世代分享經濟商業模式的成功,雲端開放平台越創新,代表物聯網智慧產業越蓬勃發展。在經濟部工業局指導下,資策會與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TEEMA)資通訊產業聯盟合作,推動國內產學研單位共同籌組成立「智慧物聯開放平台小聯盟」(簡稱開放平台小聯盟),並於2016年9月13日辦理開放平台小聯盟成立大會,期能透過跨界合作促成多元新型態產品、軟硬體解決方案、以及導入服務場域試煉商轉,構築完整產業生態體系。

圖17:資策會與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TEEMA)資通訊產業聯盟合作,推動國內產學研單位於2016年9月13日組成「智慧物聯開放平台小聯盟」
資料來源:
1. 智慧穿戴結合物聯網於健康照護產品之創新應用案例分析(瀏覽本文需有資策會MIC會員權限)
2. 由2016 CES看智慧穿戴產品發展趨勢(瀏覽本文需有資策會MIC會員權限)
3.智慧穿戴結合物聯網於健康照護產品之創新應用案例分析(瀏覽本文需有資策會MIC會員權限)
資策會MIC 會員,請先進行 [ 會員登入 ]
非 資策會MIC 會員,歡迎申請 [ 加入正式會員 ] 或 申請 [ 線上試閱會員 ]
或電洽MIC會員服務專線 Tel: 23782306 or 23782307,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