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產業數位轉型已是目前趨勢,本次以資策會輔導的巨全金屬為例,藉由找痛點、提解方、轉文化三部曲,讓傳統產業藉由科技的注入,提升營運績效、建立獨特企業文化,打造企業軟硬實力,開創數位新生命。

自 2005 年世界上第一座公共自行車系統在法國里昂設置完成,抒解交通壅塞、噪音與空污排放等問題,公共自行車便逐漸遍布全球大大小小城市的街頭,現在更是臺灣街道的日常風景,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
相較於可任意停放的無樁式共享單車,目前各城市還是以固定站點的定樁式公共自行車系統最受歡迎。生活在臺灣,想必對路旁這一字排開的鮮明色彩頗有印象,但你可能不知道,在公共自行車座樁產業鏈中市佔排名全球前三的製造廠,是一家臺灣的中小企業!
各國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幕後功臣 是臺灣工廠

巨全金屬專精於球閥及精密鑄件製造,產品更有超過九成外銷歐洲。率領巨全金屬的鄭如松董事長更精益求精,往數位轉型邁進。
藏身臺中大甲幼獅工業區, 1985 年成立的巨全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巨全金屬)向來低調,卻是業界公認的隱形冠軍。作為臺灣第一家自行車零件鑄造廠,巨全金屬專精球閥及精密鑄件製造,從脫臘、精鑄、加工、組裝到成品出貨,採取一貫化作業。產品有超過九成外銷歐洲,市場遍及德國、奧地利、日本、美國,甚至中東及非洲等地,通過多項嚴謹的國際認證,品質備受肯定。
「基本上全世界的精密球閥都是在臺灣做的」,巨全金屬董事長鄭如松表示,公共自行車座樁屬於精密金屬加工業,需要大量經驗及人手;目前廠區約 100 多名員工,隨著業務增長、老師傅陸續退休、少子化造成缺工等狀況,越來越難快速達到客戶的質量需求。
鄭如松表示,由於主力一直都放在外銷,疫情是很大的挑戰;同時,他也持續關注電動自行車蓬勃發展等趨勢,更意識到若不想被淘汰,「數位轉型勢在必行,但要怎麼做?我們一開始也不太懂......」為補足創新科技相關知識,鄭如松特別去讀了勤益科技大學產業碩士專班,就此開啟與資策會合作的機緣。
「鄭董是個熱愛學習的老闆,對數位轉型很有超前部署的動力。」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地方創生服務處(以下簡稱資策會創生處)主任王孝裕,在勤益科大認識鄭如松時便留下深刻印象。而創生處的任務,正是扮演協助企業落實科技應用、推動數位轉型的角色,與鄭如松一拍即合。
王孝裕分析,臺灣中部的自行車產業、水五金產業、手工具產業發展興盛且彼此扣合,其中又以自行車產業國際化程度最高,因此選擇於 2018 年展開與巨全金屬的合作,「未來期望能發展成精密金屬加工產業的生態圈」。
資策會與臺灣逾 3,000 家中小企業一一訪談,進行數位轉型健診,發現有 45.7% 企業未啟動數位轉型,若以行業別來看,製造業更有高達 50.4% 未啟動。王孝裕指出,「也就是說在臺灣經濟扮演中堅力量的中小企業,在數位轉型這塊普遍都還處於初步階段。」
中小企業生力軍×資策會 產官學研攜手為數位轉型找解方
【找痛點】為深入了解巨全金屬在數位轉型上的痛點,王孝裕率資通訊專業人員團隊拜訪廠區,第一件事就是訪談,「我們必須跟每條產線上的師傅聊天,搞懂他們的工作和需求是什麼。」

資策會創生處主任王孝裕敘述輔導巨全金屬數位轉型的過程。
王孝裕笑說,「讓雙方聽得懂彼此的語言是第一個難關」,一邊是資工人員,一邊是加工廠老師傅,兩個不同領域彷彿楚河漢界。他回憶,當時光一個零件「軸承」專有名詞,老師傅的說法混合了日文音譯的台語,就和年輕的資訊工程師「雞同鴨講」了好久。
而改變過去的作法更是困難。「剛開始說要做數位轉型,員工不了解那是要做什麼,會抗拒是自然的。」鄭如松認為,「操作機台要學的東西本來就多,一定會有陣痛期。」
「其實我們很早就開始推自動化,」早在其他金屬加工廠大多還使用手繪製圖的年代,巨全金屬就率先導入 AutoCAD 繪圖軟體、 CNC 電腦數值控制加工設備等,更引進線上培訓平台、雲端 ERP 系統,提升內部培訓管理的效率。
【提解方】然而,最關鍵的產線作業,還停留在紙本紀錄、管理製程的階段,無法即時反映機台運作情況,導致生管預測交期不易準確、機台無預警故障時產能直接停擺、人工抽檢耗時等問題,令團隊十分困擾。
為了蒐集機台即時資料,資策會在各產線設備密集布建「震動規」、「電流計」等感測器與「機聯網」整合,再進一步規劃如何抓取並應用這些數據。王孝裕舉例,可計算車刀最合理的使用壽命,即時提醒現場人員更換刀具,以AI診斷提升加工精度。
不只優化生產效能 企業文化也跟著數位轉型
外銷歐美的品質標準非常嚴格,過去巨全金屬的產線不良率大約有 8% ,透過資策會協助規劃,現在已可降到 2% ,產能也增加了 30-40% ,更省下大把工作時間,進一步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
【轉文化】不僅優化製程,人員的觀念也必須提升。在資策會的協助下,巨全金屬持續開辦教育訓練課程,「員工不會像以前那麼辛苦,可以把時間拿去進修,發展更前瞻的技術,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同時,只要一有機會,鄭如松就帶員工四處去看展覽、接觸新設備,甚至參訪海外企業,更祭出績效獎金等實際鼓勵學習的措施,「現在大家變得很主動,會自己想去受訓,能說出公司在數位轉型做了什麼,團隊也更有向心力。」
鄭如松強調,從事精密金屬加工業,需要有「耐心」和「勇氣」。但能耐得住性子、坐得住的人才,不一定能快速因應變化;傳統學徒訓練出身的師傅也會有自己專業的堅持,「所以要讓員工看見改變的價值,有成果出來,新的作法也會逐漸被認同」,他笑說,「做頭家的想要改造企業體質,一樣需要有耐心和勇氣!」
鄭如松說,巨全金屬有三個主要製程階段—— CNC 加工、精密鑄造、組裝。目前巨全金屬與資策會已完成第一階段 CNC 加工的智慧化,接下來除了計畫發展第二、第三階段,還將致力於強化安全監控,透過智慧眼鏡等科技產品,提升員工的勞動安全,並朝向整廠智慧化邁進。
王孝裕指出,推動數位轉型需要企業主的決心及資源的投入。鄭如松也認同表示,發展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且成效不易顯現,但以目前產線的改善與企業文化的質變來看,提前部署是值得的。「未來會繼續做,也希望拋磚引玉,帶動其他業者跟進。」

資策會協助巨全金屬進行數位轉型,提高產線效能。盼巨全金屬經驗吸引更多業者加入創新改革行列。
數位轉型是持續性的工作,未來資策會仍將以「數位轉型的化育者」(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nabler )自許,期盼巨全金屬的經驗能吸引更多業者,共同加入創新變革的行列,「 幫助大家一步一步成長,是我們最開心的事!」
(*本文同步刊登於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