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 people
iii people
「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就像跨文化的溝通,挑戰與驚喜並存。」數轉院文化科技中心組長蔡艾靜,從純美術出發,跨越工業設計,再到資策會成為推動文化與科技共創的重要推手。
蔡艾靜從大學主修純美術、到研究所與博士班專攻工業設計,實現了一次次突破自我的跨越。「從純粹的個人創作到服務觀眾的體驗設計,兩者思維截然不同,但也因此讓我更能理解跨領域溝通中的挑戰。」她笑稱自己是「跨領域的當事人」,以自身經驗搭起文化與科技之間的橋樑。
加入資策會後的蔡艾靜發現,科技不僅能解決問題,還能帶來無限的創意可能。她分享了曾運用5G技術,在國家戲劇院的表演中為觀眾提供互動手環。「當舞台燈光亮起、手環同步閃耀的那一刻,聽到全場驚呼聲,那份成就感讓所有辛苦都變得值得。」她形容這是文化與科技完美結合的最佳寫照。
然而,跨領域合作的過程也有挑戰,蔡艾靜說:「文化創作人容錯率低,而科技開發就是不斷地測試,優化到最後一秒。」蔡艾靜回憶起曾經在表演開演前幾分鐘,工程師還在修改程式,這對文化人要求表演完美精準形成強烈對比。但她也強調:「包容與溝通是關鍵,這正是跨領域合作的核心價值。」
在資策會這個多元共創的環境裡,蔡艾靜將創新的科技應用於文化領域,將物聯網應用在展演技術,每一次突破都為觀眾帶來更豐富的體驗。「如果你熱愛創作,樂於探索新科技,並願意與不同領域的人合作,這裡絕對是你施展抱負的地方。」蔡艾靜認為跨領域不只是挑戰,更是機遇,能用創意點亮科技,讓文化在科技的支持下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你能想像運動與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嗎?」對數轉院跨域實證服務中心的專案經理王麒傑來說,這不只是個問題,而是他每天努力實現的目標。從學室內設計到法式料理,從咖啡師到潛水教練,王麒傑的人生履歷就像一本精彩的冒險小說。而如今,他在資策會運動科技產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將跨領域經驗化為助力,開創運動科技的新可能。
當運動與科技結合會變得怎樣呢?王麒傑興奮地分享:「運動科技的工作不僅有挑戰,更是我的本命工作。」身為運動愛好者的他,知道資策會致力於運動科技研究與產業推動,他毫不猶豫地加入,希望能在這個代表性的單位中,創造出具標竿意義的案例。
王麒傑回憶起曾輔導一家羽球體感技術的業者,面臨運動數據統計困難的瓶頸。「我們發現,把感測器放在羽球底端雖然直覺,但卻無法完整記錄手腕運動或擊球特性等關鍵數據。」憑藉自己的運動背景與團隊技術支持,他提出了更精準的感測方案,成功解決了客戶的問題。這樣的經歷,正是跨領域背景在專案管理中的獨特價值。身為專案經理的王麒傑,平常除了與運動業者的接觸,還需要與政府機構合作。他認為,運動科技的使命不只是為專業運動員服務,更應該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運動的魅力,甚至激發不同年齡層對運動的興趣。
「我們的工作價值,就是在於整合不同領域的需求,打造適合運動產業發展的科技解決方案。」王麒傑用熱情與專業,為運動科技的未來鋪展無限可能。
「當科技能真正改善人們的生活,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資策會數轉院健康數據科技中心副主任林宗禧,用這句話形容自己對工作的熱情。作為一位深耕健康數據科技的專業工程師,他致力於用數據連結醫療與產業,為新創產品開啟進入市場的大門,也為台灣醫療產業的未來鋪路。
回顧過往,林宗禧推行醫資聯測的經歷令人印象深刻。透過與台灣標準醫療協會、多方單位連結,實際助力國際規格在台灣落地,大幅縮短新創產品進入醫院測試的時間,讓原本可能需要數月的流程大幅縮短。「這不只是技術的突破,更是一種使命感,希望用標準化的力量,加速創新成果進入市場,真正服務到那些有需要的人。」
林宗禧笑談從小對資策會就不陌生,孩童時常常在科技大樓1樓體驗科學體驗展示,很認同資策會協助政府、產業推動資通訊的服務,這與自己的方向不謀而合。現在的業務重心在於探索健康數據與運動數據的延伸應用,協助醫療數據的精準化運用。
他認為,數據並非冰冷的數字,而是改善人類生活的核心資源。「我的工作是搭建一座橋樑,讓這些數據能更好地為產業與社會服務。」
在資策會十年的工作中,林宗禧的專業與努力備受肯定,並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的「優秀青年電機工程師」殊榮。對於這份榮譽,他謙虛地表示:「會內人才濟濟,我只是比較幸運,先被看見而已。」
談到工程師的價值,他認為,技術可以推陳出新,但最重要的是,你能否用它來解決實際問題,創造價值。從開源技術的推廣到健康數據的應用,林宗禧以實現社會價值為核心,也鼓勵著後輩要以謙虛和積極的態度面對挑戰,並相信當你的解決方案能替社會和政府解決問題時,就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了。
你以為專案管理的世界就是一堆表格與流程嗎?
數轉院能源數據中心組長廖若吟形容她接下各類型的專案,就像是在玩角色扮演遊戲,化身不同角色實踐角色任務。
大學念航空系的廖若吟,以為畢業後會進入航空公司大顯身手,沒想到卻碰上航空業最低潮,連相關職缺都銳減。這時的她,選擇轉向資訊產業,並因家庭因素來到北部的資策會。她笑著說:「當時只是想挑戰看看不同規模的專案,沒想到居然有機會接觸到航空相關的案子,感覺人生中每段過程都是環環相扣!」
談到最有成就感的經歷,廖若吟馬上提到機場行李智慧化的專案。「行李轉盤常常堆滿好幾個航班的行李,地勤人員又得在短時間內裝載上飛機,真的很容易出錯。」她和團隊引入物聯網IoT技術,將整個行李運輸流程智慧化,成功縮短時間、提升效率,甚至讓乘客能更精準追蹤自己的行李位置。「當這些解決方案真正落地,變成大家日常中都能感受到的便利,那種成就感無與倫比。」
身為專案經理人的廖若吟認為,專案經理其實是個「橋樑」的角色,既要滿足業主、客戶各方需求,又要兼顧團隊的執行能力,廖若吟也提到,客戶提出的需求有時看似「不可能」,但只要了解對方背後真正的痛點,往往能在合約範圍內找到創意解法,充分溝通更是關鍵,因為最好的方案就是讓所有人都覺得自己贏了。
加入資策會後,廖若吟開始接觸規模更大的專案,從幾十萬到幾億,對她來說,這不僅是專業的挑戰,更是對自我的磨練。「資策會的資源和技術輔導真的很扎實,在這過程中我也取得了PMP國際專案管理師證照。」她說,在資策會的每一天,都是提升專業能力與格局的過程。人生的跑道從來不只一條,當你敢於嘗試、勇於挑戰,專業與熱情就能帶你飛得更高、更遠!
台日產業合作,總是少不了她的身影—數轉院台日產業推動中心的侯靜怡副主任。從日文口譯專家到跨國產業溝通的高手,她以語言為起點,連結官方單位、產業組織與民間團體,為企業合作與轉型鋪設了溝通的橋樑。
侯靜怡的人生轉折,就從高職陰錯陽差進入日文系就讀開始,並一路專研日文至研究所。2012年,資策會成立台日推動中心,急需日文專才,她憑藉語言長才加入資策會,開始探索科技產業與跨國合作的新天地。「沒有科技背景,一開始確實很有挑戰性,但我發現技術並不是最大的門檻,真正的挑戰是跨文化的溝通。」侯靜怡坦言,從尋找日本資料到協調台日產業需求,她的核心價值是「轉譯」,這不僅僅只是語言的轉換,更是專業理念與文化的橋接。
「日本的工作方式非常值得學習,他們注重循規蹈矩、先試行再執行;而台灣則比較快速靈活,兩者其實是很好的互補。」在跨文化合作中,她扮演著解讀與整合的角色,讓雙方在合作過程中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創雙贏。
侯靜怡也給學習語言的後輩建議,在AI時代,學習語言專才該如何保持競爭力,答案就在於語言之外的「價值創造」。她強調,商業中的語言核心不僅是翻譯,更在於促成雙方目標的實現。技術推陳出新,但她透過精準的轉譯與溝通,為雙方創造價值,這才是最重要的。
談到資策會的職場氛圍,侯靜怡提到,台日推動中心的同仁多數日文系畢業,大家可以自由探索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無論是生技醫療還是智慧科技,這種多元開放的文化,讓大家持續成長,並在跨國產業合作的舞台上發光發熱。
從日文專家到產業推動者,侯靜怡以語言為工具,跨越國界與文化,成為台日合作的關鍵推手。她笑著說:「能在兩國間促成合作,看著專案落地,真的很有成就感!」
Common Personality
能夠清晰地勾勒出專案的目標,並激勵團隊成員共同努力。在面對複雜的專案情況時,能做出果斷且明智的決策。
1
耐心傾聽團隊與客戶等各方意見,給予專業的建議,是團隊中不可或缺的溝通橋樑。
2
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專案需求和環境,面對突發情況時,快速調整策略。 並且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以應對新的挑戰。
3
能夠快速分析問題,找出問題的根源,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突破困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