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董事長黃仲銘上任後積極推動轉型,以「革新與前瞻」為主軸,將資策會定位為協助台灣百工百業AI化領航者,並力圖催生台灣平台巨擘。
黃仲銘強調,將積極與產業合作、人才培育及組織韌性,期望資策會成為台灣數位發展布局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黃仲銘的領導理念是「以創業精神帶動組織變革」,並將創業家精神帶入組織文化與創新,同時進行戰略布局,目標催生台灣出現如同Google、臉書、微軟等平台巨擘。
協助產業 五大方向推進
黃仲銘日前接受本報專訪,以下是訪談紀要:
問:從創業轉任資策會董事長,如何形塑對資策會資源的運用策略?
答:我從創業轉任法人機構,思維轉變很大。在智崴公司期間,我習慣面對市場與盈虧壓力,這種市場導向思維深植內心。進入資策會服務,看到其累積的專利、人才與研發成果,開始思考如何為台灣做出更大貢獻。我的核心理念是將研發成果盡可能落地,讓技術真正被產業所用,創造產值。
我要求內部研發計畫都要附上商業計畫書,明確預期收入。這不僅訓練同仁「成本概念」,也培養「創業精神」,思考技術商業模式與市場潛力。這種制度化訓練旨在發掘具潛力同仁,未來若能創業,會有很大幫助。
資策會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戴偉峻補充,法人機構最怕「閉門造車」。這種「先市場,後技術」的轉變,讓研發成果更貼近產業,是深層次的組織文化變革。
問:資策會希望協助百工百業AI化,催生如Google、臉書、微軟等平台的巨擘,如何朝此願景邁進?
答:催生平台巨擘是台灣的願景,AI興起是台灣重新翻轉的機會。台灣在AI硬體方面實力強,應用面則希望有更多台灣獨角獸。資策會的工作就是滋養生態系。
資策會將從開發前瞻技術、產業輔導與技術推廣、人才育成以及資金與環境營造等方面推進。具體而言,會將技術落地給百工百業,積極與資服業者合作,加速產業AI化普及。同時將培育「AI知識工作者」,並協助政府投資算力,降低新創和中小企業的成本。
拓展業務 強化財務韌性
資策會不僅限於政府智庫或研發單位,現在更強調落地。開發新東西後會更積極與業者合作,將驗證技術推廣到產業,而非與民爭利;資策會要從過去的研發者,轉變為主動的產業推進者和生態系滋養者。
問:資策會爭取「政收」與「民收」,這項開源策略如何重塑資策會與政府及民間產業關係?
答:資策會有七成營收來自政府,早在預算刪減前,就建議在不減政收下增民收。今年預算被砍近18億元,雖是挑戰,也是機會。訂出的開源策略除補經費外,也要重塑資策會與政府及民間產業的關係。希望透過主動業務拓展達到幾個長期目標。首先是強化財務韌性與自主性,降低對政府預算依賴,保障同仁工作權(宣布不裁員)。其次是深化與國營企業及大型公司合作,協助他們軟體「國產化」,資策會只收顧問費,不「與民爭利」,提升台灣自主能力。
還有以AI為切入點,全面驅動百工百業AI化,並注重培養同仁產業思維與創業精神。最後是提升社會溝通與透明度,讓社會了解資策會的貢獻,持續扮演「與民興利」角色,快速推廣技術與應用。
問:如何界定與民興利的分寸,避免與民間企業競爭?
答:在開源策略中會嚴格把控分寸,確保資策會與民興利的角色不變。同時定位資策會為協助者與引領者,而非直接競爭者。例如為國營企業提供高階規劃、監造和驗收顧問服務,只收顧問費,將最終產品開發或大規模推廣引導給民間業者,不直接參與市場競爭。
市場上有成熟產品或服務時,資策會不投入,而是會聚焦於前瞻性、高風險、市場初期尚未成形的技術研發與應用驗證。針對軍工、國防安全等高機敏性領域,資策會責無旁貸。為平衡商業營收與公益職責,建立透明機制,增加與社會溝通,避免與民爭利疑慮。資策會技術應為民間企業的工具箱。
積極創新 培養世界級人才
問:資策會如何支持內部人才創業並避免核心技術與人才流失?
答:鼓勵同仁創業並以IPO為目標是前瞻人才策略,這能帶來人才健康循環,培養世界級人才。
資策會將設計具體機制支持,包括內部計畫的商業化訓練(要求同仁提交商業計畫書)、建立內外部交流平台以舉辦創業競賽、推動彈性創業支持政策,建立智財權共享與激勵機制。
也希望藉此建立「資策會子弟兵」社群網絡,形成良性循環。為避免核心技術和人才非良性流失,已擬定應對措施。初期以內部培育和專案驗證為主,這是分階段支持。鼓勵同仁與外部企業合作推廣技術;實施智財保護機制。資策會會持續創新與人才儲備,確保研發能量持續性。
問:在預算刪減、暫緩調薪晉升時期,如何維持同仁士氣與凝聚力?
答:因預算被大幅刪減近四成,今年暫緩調薪晉升,這是巨大衝擊。現在我親自帶隊跑業務開源,更重要的是內部溝通與激勵策略。秉持公開透明溝通原則,承諾保障工作權,堅決不裁員;同時建立共同「成本概念」與使命感。
儘管財務受限,但我更注重精神激勵,肯定與榮譽感是關鍵。同時進行內部人才流動與發展機會盤點調度,透過透明溝通、共同目標、精神激勵與發展機會,能將挑戰轉化為成長變革契機。
問:如何建立一套更具韌性的財務模式,以降低對政府預算的依賴?
答:建立更具韌性的財務模式,降低對政府預算依賴是戰略目標。這意味著資策會未來在業務承接和研發方向上會更有市場導向,但也不會放棄公益職責。
將透過多方面建立財務韌性,包括持續提升民收比重、多元化收入來源,以及探索與產業共同研發與投資。在開源的同時,也將提升成本效益與效率。
為確保市場導向性,將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做到「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
這種「以需定研」模式旨在確保研發成果具商業化潛力。此外,資策會也須發展自有品牌與核心競爭力。
(本文同步刊登於經濟日報 記者籃珮禎/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