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看似在做法律,但實際上,我們可能更像在做產業推動。」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張瑞星指出,在推動新科技產業發展時,科法所的高度適合擔任「整合」角色,將廠商一個個拉進生態系裡,讓他們在生態圈中適得其所。
過去,科技與法律之間的矛盾故事不斷上演,而隨著近年科技推陳出新,那些走在前端的科技也數度衝撞現行法律界線;類似「法律是科技『補破網』角色」這樣的說法,也或多或少反映出科技圈對法律的長期偏見。
而對一路專研法學專業、出社會後第一份工作卻選擇在網路業打滾的張瑞星來說,他看待科技與法律之間的關係則有不同看法。
張瑞星認為,法律是反映既有社會制度、生活習慣,而科技則走在社會發展的前端,因此過去法律只能嘗試以「預想」的角度面對新科技發展,再隨時跟著科技演變進行修正;「不過,如果科技發展初期就能將法律視為合作夥伴而非敵對關係,法律人也透過跨領域學習理解科技產業,科技與法律就能彼此對話。」他指出科技與法律關係的未來新走向。
當科技與法律開啟對話,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將從矛盾轉為合作,並為新產業帶來落地的新可能。
跨領域科法人才,應從大學階段做起
「科技人通常都不喜歡法律人來介入,認為法律是要來『管制』,甚至拖慢科技發展步調。」科技、法律領域「兩棲」的張瑞星直率地道出其觀察。
不過,或許這與台灣傳統法律人才培育制度息息相關。台灣在大學部就成立法律系,許多法律系學生從 18、19 歲開始,就接受基本的民法、刑法、訴訟法、商法等傳統法學,再加上台灣法律相關系所的畢業出路以國家考試為大宗,因此求學階段的法律系學生較難有機會接觸其他領域知識。
相較之下,美國大學部並沒有設立法律系,對法律有興趣的學生都得在大學畢業後才能進入法學院;他們身上都帶著其他領域的知識基礎,彼此在課堂上激盪出跨領域的火花。
「科法跨領域人才的培育要提早,最好從大學階段做起。」他認為,雖然目前許多法律相關研究所開始朝跨領域方向邁進,例如:科技法律研究所、財經法律研究所等;但跨領域人才的培育愈早愈好,如果可以在大學階段就透過修課制度著手,要求法律系學生必須修滿一定學分的外系所課程才能畢業,或許就能藉著讓學生養成習慣、引起興趣,鼓勵他們嘗試跨領域學習。
「法律人要有自覺,其他領域人才若要來搶飯碗,其實並不難。」張瑞星的這句話或許說得有些重,但其實透露他對法律人的高期待;而他也認為,法學訓練的邏輯思維其實有助於跨領域發展,例如:協助企業做出決策時能更明確、快速,因此法律人在跨領域初期,或許得拋掉過往所學專業,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法學訓練仍然會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
用法律,讓新型態產業存活下來
跨領域思維更讓法律在某些時刻,能成為扶持一個新產業跨入新市場發展的關鍵角色。
台灣的環保回收制度享譽國際已久,這個現今被稱為「循環經濟」的新型態產業,也有台灣業者早就跨出國際市場,透過資通訊科技整合,建立起歐洲產量最大的廢寶特瓶化纖製造廠,囊括歐洲循環經濟將近 7 成的市場份額。
被稱為羅馬尼亞「回收大王」的活塑科技,在 20 年前進入羅馬尼亞。活塑科技參考台灣的環保法規,從零開始在當地打造循環經濟產業;他們替羅馬尼亞建立符合歐盟環保標準的制度,回收乾淨的寶特瓶,再抽取出良好纖維製成衣服和鞋子,把廢棄物變成黃金。
在歐洲市場取得成功後,活塑科技嘗試將相關技術帶回台灣,但現行法規環境對於業者或許不夠友善;因此,科法所就以「扶持者」角度,嘗試透過產業研究創造一個符合台灣法規的循環經濟產業市場,讓這個在歐洲市場大放異彩的循環經濟技術能順利引進台灣,創造新型態的產業生態。

「法律人要有自覺,其他領域人才若要來搶飯碗,其實並不難。」
「我們希望用法律,讓這個新型態的產業在台灣存活下來,並進一步幫助政府和台灣的民眾生活。」張瑞星指出,當整體結構要被改變時,就需要從法律層面去引導;而不只循環經濟產業,包括區塊鏈在數位內容產業的新型態應用,甚至是 AI 人工智慧在各領域的新應用,法律層面的引導都能發生作用。
今年10月立法院初審通過《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該草案預計明年初正式上路。在經濟部技術處的支持下,藉由資策會科法所的協助,讓自駕車與無人機等無人載具,未來都能在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中進行創新實驗,而不用擔心受到法律處罰。其他例如資策會科法所今年更協助推動許多產業法制鬆綁,包含在產創條例優化科專法制、創新創業政策、資通安全管理法等;其中資通安全管理法不僅是我國第一個針對資訊安全所制訂的專法,同時也具有厚實我國資安產業能量與人才培育基礎的重要角色。 這就是法律不但能扮演管理者,更能扮演產業發展推手的最好例子。
科法所既是整合者,更是推動者
「我們看似在做法律,但實際上,我們可能更像在做產業推動。」科法所身為全台灣最大的科技法律人才聚集地,從國家型智庫的角度來看,更是政府最重要的諮詢或研究單位;因此張瑞星認為,在推動新科技產業發展時,科法所的高度適合擔任「整合」角色,將廠商一個個拉進生態系裡,讓他們在生態圈中各得其所。
而在這個協助產業推動的過程中,科法所也成為全台灣最專注於研究科技和法律兩大領域的智庫。
除了藉由專案計畫研究特定領域的法律議題,包括:區塊鏈、AI人工智慧、循環經濟、無人載具、生技醫藥等,科法所也透過舉辦研討會、廠商訪談以及與產業專家對話,從中理解科技發展背景、技術、商業模式以及產業運作等,並嘗試從一個新架構、尚未有任何足跡踏上的全新商業流程中,提出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法。
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只能「預想」各種議題的可能,卻又不能預想「過多」可能。「未來一直在改變,隨著科技演進,相關議題也會一一浮現。」他認為科技與法律需要對話,科技發展初期就得將法律視為合作夥伴,並在一步步前進的過程中,先檢視既有法律能否為新創服務找到出口,若既有法律不適用,再修正法律、甚至另立新法。
當彼此對話開啟,科法所也逐漸跳脫傳統定位。它讓科技與法律展開合作,為新產業找到落地的新機會;它既是整合者,更是產業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