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位自我角色的資策會,從「幫你做」開始轉變,以第三方協力機構的角色詮釋「化育者」身份、擔任產業邁向數位轉型之路的推手;而首先要做的就是金融產業。

「我的父親竟然也學會如何使用網路銀行!」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數轉院)金融科技中心主任宋佩珊,於疫情期間電話告知父親匯了筆錢過去,原本以為要 1-2 天後才會收到回覆,沒想到一眨眼功夫,父親就通知已收到匯款,讓她訝異疫情帶來的轉變是如此巨大。
回首這些年國內的金融服務,就連外媒 BBC 都以「老舊」形容,可見以科技島著稱的台灣 在金融產業的轉型上仍存有長足進步空間。宋佩珊分享個人經驗,辦理相關業務時各種印鑑、證件核對、重複簽名與填寫資料,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親臨限制,都讓消費者感到不夠便民,特別是身為數位原住民的年輕世代,這群未來的客戶都已經熟悉於數位科技,面對這些未來的客戶,金融產業的轉型已經是箭在弦上。為推動金融業運用科技創新服務,提升金融業效率與競爭力,並促進金融科技產業發展,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指示金融總會籌設金融科技創新園區,並由金融總會委託資策會規劃執行。

導入金融科技的關鍵:上位者心態的轉換
「換個角度看,金融產業可說是推動整體經濟的火車頭。」宋佩珊說,每個產業都會涉及金流,若能藉由導入數位工具以提升效率,將有助於讓每個人得以在崗位上發揮專業效益,帶動台灣整體產業的正向發展。正因如此,資策會在推動金融科技的任務中,一直發揮作為第三方協力機構的角色,積極攜手業界與新創團隊,搭建起金融業轉型的橋樑、讓各種資源與溝通能更加順暢。
以資策會的觀察,宋佩珊認為轉型過程可分為「創新」、「衝擊」與「完成」,其中又以創新最為困難。所謂萬事起頭難,居上位者的想法須有本質上的改變,整個組織在擁抱創新過程才會產生正向反應,而這也是過去資策會在輔導金融業轉型時投入最多、也覺得最困難的一段。此外,人才更是轉型中的重要一環,資策會的作法是培訓具數位轉型思維的人才、並將其散佈在不同部門,潛移默化改變企業內部 DNA,為達成數位轉型最終階段埋下勝利果實。
加速創新技術在金融產業應用,資策會祭出法寶
不只如此,金融產業因受金管會高度監管,讓不少充滿創意的想法必須與現實法規互相衝撞,耗費團隊精力、也讓產業轉型腳步被放緩。對此,宋佩珊表示資策會也適時發揮內部在法規、技術以及與產業、政府單位友好的第三方協力機構角色下,為金融產業數位轉型所需的合規解決方案,找到一條最佳途徑。
一、監理門診 為了讓創新的商業模式能符合金融法規的規範,資策會在主管機關的指導下,執行金融科技創新園區計畫,推動常態性產官與新創團隊對話機制-「監理門診」,希望透過與金管會的直接溝通、配合專業律師建議,讓各種創新構想能透過一站式輔導,找出可行的金融科技轉型方針,減少與法規的衝撞、加速金融產業數位工具的導入。
二、聯合自主實證 針對台灣在地的產業痛點或各式金融業務監理問題一同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案,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夥伴們集思廣益,鼓勵不同型態組合的團隊提出實證主題,一方面是為了能提高主管機關對風險的管控及溝通效率,同時這些本土實證案的階段性成果,也能提供給監理機關、一同作為未來金融業者申請業務或監理沙盒的前期研究,有助於政府機關對於實際金融場景應用的認知,有助於加速金融生態圈共創合作。
三、數位沙盒 沙盒常是金融業為尋求解方時採用的一種手法,在此框架下所執行的任務,大多是為了在未來能夠落實擴及到更大的面向。目前,金融科技創新園區的數位沙盒有多達20幾種API的服務,不僅能提供給相關團隊使用、以介接到金融產業、甚至跨域的多元應用場景,更為了培育金融數位人才,資策會攜手校園進行產學合作,包括台科大、中正大學、中山大學等,讓學生們善用這些API,從生活場景中激發創意,包含提出對銀髮族或是偏鄉的各種金融解決方案等,期待藉此能在學生心中埋下對金融科技的種子與想像。

「我們最終目標是希望透過科技來實現對普惠金融的想像。」宋佩珊說到,金融科技不只是讓產業走向無紙化、提升效率,更重要的是透過科技力賦能每個數位時代下的消費者,讓金融服務能在合規、創新下滿足不同的使用場景,而這正是第三方協力機構資策會所能發揮的著力點。宋佩珊表示,未來資策會也將發揮協力機構的角色,扮演金融產業轉型之路最好的幕後推手。
(*本文同步刊登於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