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疫情時代來臨,當在家工作、遠距工作成為主流,資訊安全的防護無疑將是全球企業面臨的課題。儘管資安產業並不像一般產業能獨立存在,但他的重要性和戰略價值卻是無可取代的。「它(資安產業)就像皇冠上的鑽石,但你不可能只戴鑽石」,資策會資安所所長毛敬豪是這麼形容。
台灣的資安產業一年的產值約 400~500 億元,與將近 20 兆產值的製造業相比,量級差距太大。然而,如果以全球的數字來看,根據 IDC 的預估,2019 年全球資訊安全解決方案的產值約 1,066.6 億美元,相較之下,根據拓墣產業研究院預估的 2019 年 IC 設計產業產值為 894.6 億美元。也就是說,全球資安產業的產值比包含高通、NVIDIA 等知名企業在內的 IC 設計產業還高。若以國際大廠的規模做為參考,顯示出台灣資安廠商與產業發展還是具有相當發展潛力。
事實上,台灣團隊在國際的資安賽事中,往往都有相當亮眼的表現。在有全球「駭客世界盃」之稱的駭客大賽 DEFCON CTF 中,台灣隊在 2019 年拿下第二名,今年也是僅次於美國與中國,獲得第三名。資安業界人士也自評,台灣在人才與技術上是不輸國際的,但我們缺乏的是國際拓展能力。
目前台灣資安產業的發展多半還是以網路設備、防火牆硬體代工為主,品牌占的比例較小。而目前投入資安產業的新創團隊,則是主要把焦點集中偵測、分析、安全事件應變、駐點服務等方面,在標準化產品、服務,與國際化進展的部分則需要持續努力。
對此,毛敬豪直指,問題在於生態圈。他指出,以色列的團隊在國際比賽表現也不是很強,但他們的資安產業卻很強,關鍵就是在生態圈,因為「資安技術如何落地是很大重點」,他表示,資安目前的發展主軸是領域導向,台灣團隊需要的是在國內示範場域中實驗,進而推出可以輸出國際的解決方案。
毛敬豪點出目前資安領域的兩大趨勢,一是資安服務雲端化,未來相較於買斷服務,租用資安服務可能將成為主流,而他就建議台灣廠商可以與法人單位合作,打造上游核心能力,透過與國外終端 SI 廠商合作,達成輸出國際的目標。
而另一項趨勢則是建構在中美貿易目前情勢下,台灣在資安領域的戰略地位。由於台灣在半導體和網通產品扮演製造關鍵角色,未來應發展出相關的資安的規範,並進而與國際規範對接,以團體戰的方式將台灣資安產業能量放大。
毛敬豪也提出幾項過去進行與進行中的專案做為例子。像是先前 IP CAM 的標案,進行招標時就會要求廠商的產品要符合標準,當落實的廠商多了,就可以尋求與國際規範接軌,事實上,這個案例也吸引到國外廠商的注意並進而詢問。
另一個則是正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洽談對接的案例,這個對接案就是鎖定了 5G 專網的領域,合作對象也同樣想先看到在台灣的最佳案例(best practice)。
也正因如此,毛敬豪表示,目前資安所正積極地投入「場域示範計畫」,在資策會的雲端平台上,找來各家資安業者、學研機構、5G 工控資安實驗室,以及包含醫療、電商、工控、5G 專網、半導體、綠能等業者,一同進行不同場域的實驗,最後將運作可行的解決方案輸出給網通資服業者,讓網通資服業者去國際上拓展服務商機。
毛敬豪認為,台灣團隊在資安領域的發展潛力相當大,但未來資安產業的樣貌會更像目前半導體產業的「專業分工模式」。他建議許多規模較小的新創團隊「不是所有東西都要自己獨立做出來」,更重要的是「聚焦核心能力」、「鏈結生態系」。
(*本文同步刊登於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