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領航–新媒體藝術展演示範 穿越時空愛上乾隆皇, 創造博物館展覽新典範 Everyone Can Be A Qianlong In The Modern World

故宮典藏、文創、科技三者相遇時,會激起怎樣的火花?國立故宮博物院與資策會首度攜手合作「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有何大觀之處?可以先後獲得2014美國休士頓影展之新媒體藝術類白金獎,以及美國博物館協會(AAM)頒發的繆思獎!當乾隆文物、數位科技、文化創意透過數位匯流整合,新媒體創意讓乾隆變「潮」,這就大大翻轉了故宮給人的樣板印象。 古老的歷史文物,如何擺脫傳統框架,創造出博物館展覽新典範?背後的推手源自資策會,秉持「將科技整合應用發揮在文化創意上」的理念,集眾人之力,創造出一個新舞台,一個新媒體藝術展演。
透過跨領域整合,展現台灣創意產業力量 
在數位匯流趨勢下,如何以「科技驅動文化價值創新」及「文化素材豐富科技內涵」,引領新媒體展演的風潮,是資策會團隊的新挑戰。
由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文化根源厚度、國際高度具足,文物展品內容豐富,是展現文化創意的實驗空間,也是新媒體展演的最佳實證場域。「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成功創造博物館展覽的新典範,其背後代表的意義,是資策會所發揮的整合與創新的價值與力量。
起初,資策會提出產業的概念,期望結合故宮、文創、科技,創造產業鏈,不同於以往展覽選特定產業及屬性,反而逆向操作,透過跨領域創新,展現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整合的系統力量。
為了讓故宮與各領域藝術家進行合作,資策會派專員進駐故宮長達九個多月,透過資策會團隊與部門間不斷的溝通,不斷的修正,加上故宮馮明珠院長大力支持,使藝術創作者與故宮首次共享創作 IP 智財,因為故宮充分尊重藝術家的創作價值,讓藝術家全心投入,也豐富了展覽內涵。
國立故宮博物院演繹當代語彙 科技與傳統文物激盪,創造出讓人玩味的乾隆潮話題。新媒體互動科技為主軸,結合時尚服飾、攝影、金工、電玩電音、動漫公仔、音樂、裝置藝術、文創商品及設計產業,讓帝王文化與流行文化並置,以嶄新創意手法解構乾隆收藏的文物,重構出一個時空交疊的奇幻探索旅程。
展覽使用多種新媒體互動科技,如運用體感動態追蹤感知系統、非接觸色彩感知系統、圖像辨識擴增實境、人臉立體偵測技術等,由互動式及創新體驗的視角出發,引發觀眾的熱切投入。
以展件「山水印石」為例,透過擴增實境技術(Augmented Reality),讓觀者可隨意挪移印石,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山水世界;然而在佈展時也必須克服印石移動時,系統無法感測到,或是移動超過偵測範圍的問題;又以「顏色之樹」為例,此展項結合服裝顏色偵測的互動裝置,偵測觀眾身上服裝的色調,透過數位淬取在瓶身上型塑出新美學,但展示現場的光線以及人與物體間的距離,都會影響到民眾及展品互動的效果。這些問題透過團隊在佈展期間,日以繼夜不斷調整、修正程式後,數位文物得以精緻呈現,達到最佳互動效果。
此外,資策會運用更多元的多媒體藝術,塑造故宮品牌的新價值,融合時尚的刺青、流行的手指舞及文字光雕等當代文化元素的四支微電影片,於博物院內、YOUTUBE 播放,讓故宮演繹當代語彙,有了嶄新的生命力。
如此蓬勃的台灣創意產業力量,逐漸在國際發酵,在北京故宮、法國、加拿大相繼邀展下,資策會將透過四年國際巡展,塑造創新商業模式。
Future Vision
數位匯流帶動了內容、平台、載具與創意的高度融合,促成新媒體科技產業風起雲湧,不僅持續創造嶄新的商業與服務模式,也改變了消費者的期望與行為,透過科技驅動力,開創新媒體藝術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