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科技(Digital Technology)一詞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並不陌生,意指「以資訊、數據為核心的知識與工具」,舉凡近幾年經常為人所討論的人工智慧、區塊鏈、邊緣運算,甚至是量子電腦等,都是屬於數位科技的範疇。
不過,過往的討論絕大多數皆圍繞在數位科技本身的突破與演進,但這些新科技到底是怎樣不知不覺地滲透你我的日常、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如何讓在路上嗒嗒響的馬車,變成高分貝的引擎汽車,隨後又進化成安靜無比的電動自駕車?還有,這個數位科技「巨浪」究竟會把人類的生活樣貌推到怎樣的境界?是福還是禍?這些最貼近大眾生活的實際議題探討,卻是少了許多。
事實上,要想推動社會數位轉型,絕非單靠科技公司或是政府單方面的努力就能成就,還要有社會大眾的理解、認同、信任與包容,才有機會形成一個串連供需端的「友善循環」,讓身處其中的每個主體都從中受益。
「數位創新」打前鋒
具前瞻性的數位創新,常是社會數位轉型循環迴圈的起點。一直以來,多由創意十足的新創團隊、鼎鼎大名的科技巨擘或是政府帶頭,勇敢打造大大小小有別於傳統運作模式,甚至是「挑戰」傳統運作思維的示範性數位應用情境,期望這些應用概念落實後,民眾會打從心裡驚呼「哇,這東西早該出來了!」「以前怎麼沒有人想到可以這樣做?」
例如:汽車共享平台問世,讓家用車也可化身計程車;餐飲外送平台的出現,更創造出一批餐飲外送大軍,就算只點「一碗蛋花湯」照樣立刻送到家門口。而標榜「免臨櫃」的數位銀行、行動支付等新工具的高人氣,也讓傳統銀行不得不趕緊跟進。當然,由政府主推的電子報稅系統、雲端發票等「便民科技」,推出後也同樣很快地獲得民眾的認可。
這些創新數位應用點子不斷推陳出新、試水溫,有些大獲成功、有些黯然退場、有些捲土重來,但不論如何,這些「先鋒部隊」無疑是讓社會數位轉型循環能夠「轉起來」的油門,肩負著「擘劃未來社會數位情境」的重要角色。
「數位調適」成緩衝
「數位調適」是社會數位轉型循環中的最「軟性」的環節,但卻也是創新數位應用情境能否如願落地、普及的關鍵。其中,涉及「數位信任」、「數位素養」及「數位包容」等子要素。當數位調適得宜,便可緩衝新科技對部分民眾既有生活模式所造成的衝擊,也有助縮小新科技推進下,可能造成的「社會數位落差」現象。
「信任」是前瞻科技能否順利落地的前提。過去我們談到科技應用的日常化、普及化,通常都是聚焦探討導入過程中必要的技術、科技環境條件等,但當中涉及到的「非科技」要素,卻經常只被輕輕帶過,甚至「跳過」。但事實上,科技能否打進民眾日常生活、在善用之下產生幫助與效益,一大前提是,普羅大眾必須要能快速理解並認同這些「不大熟」的新興數位科技。
所幸,近年數位信任的重要性開始受到重視,尤其在全球科技政策研擬與討論過程中,越來越常見到「信任」兩個字被提及。例如,人工智慧發展準則,綱要中便直接指出,人工智慧的發展路徑必須以「值得信任」(Trustworthy)為基本原則。
當民眾願意對數位科技「敞開心」,才會願意花時間認識並學習如何善用新科技,公民的「數位素養」也才有機會被建造與提升。而整體民眾的數位素養提升後,也才可能在理解與接納的信任基礎下,往「數位包容」的境界邁進,循序漸進地打造出理想中的數位社會,甚至進一步建立領先的「數位國家」。
數位調適順利與否,決定創新數位應用能否順利長大,或將面臨夭折命運。但要如何提升成功率呢?其中,法令規範的預先準備、因應當為首要因素。在許多新興科技導入的過程中,不但改變人的生活,也對既有的法令制度形成衝擊。舉例而言,當未來自駕車開始運行在道路上時,即有必要調整相關交通法規。若我們已經知道未來十年道路上必將出現自駕車,對於相關法規的討論,即可提早進行,預先準備。
其次,民眾數位素養的提升,亦應同步進行。「全民數位教育與數位技能培訓」是必要投資,且需盡可能讓不同年齡、區域、職業,皆可分到一定的數位教育機會及資源。在作法上,數位教育與教材的設計,必須針對不同群體的數位知識程度或經驗來設計,甚至可朝個人化學習模式發展;同時,也要考量民眾的數位學習動機。此外,數位教育還需有「公共化」概念,意即「降低個人取得數位教育資源與工具的門檻」,如:開源、開放化的數位教材與內容,便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數位轉型」為結果
遍地開花的創新「數位應用」,加上合宜的「數位調適」心態,可望一舉推升社會「數位轉型」的成功率。而每個過關斬將後成功落地的數位應用,我們可將之視為一個個推動社會數位化的「引擎」,象徵著社會數位轉型過程中的「階段性里程碑」。這些動能十足的「引擎」,彼此間可進一步串連,形成更豐富數位應用,如:汽車共享平台結合送餐平台;當然,亦可自行進化為次世代應用。
接著,數位轉型案例落地過程中所學習到的寶貴「破關經驗」,可再透過分享與交流反饋給解決方案供應商,藉此解答既有研發商及後進者的顧慮、強化信心,進而激勵、催生出更多創新應用,形成循環動能。
總言之,社會數位轉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成效直接影響民眾生活便利性、安全性等諸多面向;而轉型效率與成敗,更關乎大眾福祉,甚至是國家競爭力。過往我們大多習慣以科技的角度,來規劃數位轉型流程、預估時間與所需資源;但是,同樣攸關轉型成敗的需求導向「人文思考」,卻是相當缺乏。以致於在數位轉型過程中,常因一些「非技術性」的原因而卡關或被迫喊停,甚為可惜。
社會數位轉型三部曲-數位創新、數位調適、數位轉型,同步考量轉型過程中的技術面與非技術面因素,並且讓每個環節都環環相扣、彼此借力使力。此「友善循環」的形成,可望加速數位轉型應用案例的累積,亦可幫助激發社會科技創新氛圍,並且引導思考,科技結合生活後,可創造出的無限可能。
【新聞聯絡人】
資策會企推處 顏瑄組長 Tel: (02) 6631-8635 joyyen@iii.org.tw
沈盈吟 Tel: (02) 6631-8643 yingshen@iii.org.tw